對文化積淀的崇拜有著廣闊的市場。從一般意義上來說,對文化積淀的崇拜之所以大行其道,深層原因在于,文化與民族國家、宗教信仰和民族本質相關,具體如傳統(tǒng)、宗教儀式、表達方式、信仰等,這些要素和成分使文化具有鮮明的“在地性”、“本土性”或“地域性”。文化被認為具有無上血脈,并深深扎根在其所生存的特殊土地之中。
另一深層原因在于,文化中始終有一種丹尼爾·貝爾所說的“回躍”。按照他在《資本主義文化矛盾》一書中的邏輯,“技術-經濟”體系的變革是直線型的,由于功利和利益原則,以“發(fā)明、淘汰和更新”為特點的“進步”是其中的含義。但是,文化具有不同的特點。文化會不斷轉回到人類生存痛苦的老問題上去……波萊茲代替不了巴赫。新的音樂、繪畫或詩章只能成為人類擴展的文化庫存的一部分,豐富這一永久的儲藏,以便其他人能夠從中汲取養(yǎng)分,用新的風格重塑自己的藝術經驗。丹尼爾·貝爾看到的是傳統(tǒng)在保障文化生命力方面的作用,但也從一個角度解釋了,為什么文化相對于經濟和政治的變化,相對于技術、社會的進步來說,總是相對保守。
在談城市文化時,劉易斯·芒福德有過一段精彩的議論:“古往今來多少座城市又無一不是時間的產兒……設想,若離開了城市的豐富時間結構特性,城市自身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逃脫那種‘唯有現(xiàn)在’的悲劇局面嗎?如若沒有城市在時間上的豐富性,城市就只能面臨一種單調的未來,就只能聽到歷史上聽過多次的單調節(jié)奏在未來的乏味重復?!眲⒁姿埂っ⒏5逻@段話既生動又深刻。這里所講的“時間”,指的就是文化積淀。
基于文化積淀如此重要,一些人進而堅持認為,文化是長期積淀的結果,積淀得越深厚,文化就越有重量,或者是對社會發(fā)展越有推動力量。
不過,有幾點值得我們追問:第一,城市在時間上的豐富性如何實現(xiàn)?是不是只能依賴時間的單維、單向和勻速的移動?第二,時間既是一種建構的力量,同時也是一種解構的力量。文化積淀的作用是否也具有這種二重性?第三,在當今時空日益壓縮、文化高度流動的新時代,文化積淀真有那么重要嗎?
文化積淀論的基本主張是:積淀在文化生成和文化發(fā)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和作用;一個沒有文化積淀的城市,文化上不可能有大的作為;文化積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,需要依靠時間的力量;經濟可以快速增長,文化只能慢慢積累。然而,仔細考究,這一理論并非無懈可擊,其缺陷也是多方面的。